本篇文章3577字,读完约9分钟

【张载诞辰1000周年纪念】

张载( 1020—1077 )是北宋理学的创立者之一,也是关学宗师。 在漫长的学术和当政生涯中,他用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四句话表达了自己的志向。 学者常把这四句称为“横渠四句”。 四个句子中的每一个都以“为”字开头,所以也称为“四为”句。 横渠四句代表了北宋理学的基本精神,近千年来一直广为传诵。 前两个句子费解,学者的解读一直存在分歧,因此有必要回顾、重新思考和重新解读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主题的旧句子。

赵孟頫楷书《西铭》残本(局部)资料照片

逐字解读之前,先稍微明确一下横渠四文的版本和宗旨。 关于横渠四文的版本。 水路的四个常见版本有两个系统。 第一个系统是南宋朱熹吕祖谦合编的《近思录》、南宋《诸儒鸣道》的《横渠语录》、南宋末的吴坚刻本《张子语录》、明版《张子全书》的《语录抄》。 第二个系统是晚明冯从吾编撰的《关学篇自序》、清代《宋元学案》卷17《横渠学案上》黄百家案语。 这两个系统中,第一句是“为天地立心”,没有出现异文。 重要的异文是第二句:第一版本的系统“为生民立路”,第二版本的系统“为生民立命”。 诚如张岱年先生所说,宋、明各书均作为原文流传,《宋元学案》虽经后人润色,但广为流传。 综合相关版新闻,本文以《关学篇》和《宋元学案》引用的龚渠四句为解读对象。 关于横渠四句的宗旨。 有些学者认为这四句是张载为学的宗旨,但这并不准确。 横渠四文是张载走上学术道路后,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,而不是学术宗旨的概括。 朱熹评价得当,曰:“此都先生(指张载)以道任之。” 黄百家也同样认为这代表着张载的“自命不凡之重”。

“光明日报”

图片来自互联网

第一句是“为天地立心”。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,天地无心,但有心。 “为天地立心”是指迅速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思维能力,使人最多地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。 这是一种误解首先,“天地”一词并不指物质世界或自然界。 易传提出了天、地、人的“三才”世界模式,认为人活在天地之间。 “天地”既可以指物质世界和自然界,也可以指人类社会,其正确含义必须根据前后文来判断。 在横渠四句的语境中,“天地”不是指自然界,而是应该指人类社会。

其次,张载并不否认天地有“心”,他援引了《周易复卦》的“从辞”,称这个“心”为“天地之心”。 张载认为:“天地之心只是生物。” 这意味着天地的功能创造万物,这个功能就像包含在天地之中的心。 “天地之心”一词,使“天地”创造万物具有“目的”的特征。 牟宗三、金春峰等学者早就指出包括张载在内的儒家哲学属于“目的论”系统。

最后,“天地之心”的“心”和“为天地立心”、“心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“心”。 很明显,生物的心是“天地”,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自古以来就是固有的,不需要人来“立”。 否则,会夸大人的力量吧。

其实,“为天地立心”的“心”指的是人的精神价值,而“为天地立心”指的是在社会上建立以仁、孝、礼、乐等为中心的道德价值系统。 张氏在其着作中对“立心”有很多论述,对后代的解释不能脱离他自己的言论脉络。 例如,张载主张“崇尚德性,只用心治学”。 这里的“心”意味着崇尚德性,探索为德性服务的知识,这当然是人类的精神价值。 “为天地立心”,其本质是“立天理”之心。 张载说:“古学者立天理,孔孟此后心照不宣。 ”。 他的“天理”指的是道德价值的道理,可以起到“悦诸心”“通达天下之志”的社会作用。 这个作用是用道德精神打动人心,让世界人民欣然接受。 二程兄弟指出“西铭”“立心得天德”。 这从一个侧面肯定了“立心”是指为社会确立道德价值,“天德”是其最高的表现。 总之,“为天地立心”的“心”不是指“天地生物之心”,不是指“人的思考能力”,而是圣人有理解“天地之仁”的能力,以“天地之仁”价值意蕴为宇宙论的根据,教育世界 “为天地立心”的理论根据是价值论,不是自然观和认知论。

“光明日报”

图片来自互联网

第二句“为生民立命”。 “生民”,词见“尚书”,是人民的意思。 有些学者认为这句话来源于孟子的所谓“正命”,意味着让人民过正常的生活。 这句话和“正命”有关是对的,但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民过正常的生活,没有弄清楚其本质。 其实,这句话并不是泛泛地谈论人民的生活,而是要为民众的生活确立道德价值取向。 历史上长期流行生命定论,认为人生只能消极地依赖命运的慈悲。 针对这一趋势,孟子提出了“立命”论。 他的“命”不是孔子那样指上天的命令,而是指人的命运。 孟子提出的“立命”是指人确立命运的方向。 与此相关孟子还将人的命运分为“正命”和“非正命”。 这深深地影响了张载。 “为生民立命”的“命”,和孟子一样,是指人的命运。 但两者的宿命论有差异:孟子说“立命”,专门针对学者来说。 张载一提到“立命”,就会着眼于与其说是民众,不如说是大群体。 在理学史上,张载第一次将人的命运分为“德命”和“气命”。 他说:“美德不胜愤怒,生命充满生气。 德胜其气,命胜其德。 》(《正蒙诚明》)张载是所谓的“德命”,相当于后来朱子学派的所谓“理命”。 “德命”是指在人生境遇中受道德理性支配的明确力量。 “气命”是指人生境遇中受生理欲望和恶俗支配的不明确的力量。 张视“德命”为“正”,“气命”为“非正”,特别强调人们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,一定要“遵循生命的道理,才能得到生命的正”(“正蒙诚明”)。 他主张面对“德命”和“气命”两种不同的命运,都要安居乐业。 但特别强调用“德命”控制“气命”,绝非相反。 结合最初的话来看,“为生民立命”是有前提的。 首先,需要“为天地立心”。 可以将来自“天地”的“生德”转化为人类社会的仁、孝、礼、乐等道德价值系统,让民众做出正确的选择,把握自己的命运,赋予生活意义。

“光明日报”

第三句“为了往圣继绝学”。 “往圣”是指历史上的圣人。 儒家圣人是指世界公认的人格模范和精神文化领袖。 “绝学”是指中断的学统。 宋代理学家认为儒家学统在孟子之后“学绝道丧”,所以有必要继承孔孟的“绝学”。 学的本质涉及道统。 道统论是关于“道”的思想内涵和“道”的传授谱系的理论。 张载不同意《语道断自仲尼》,认为“仲尼以前更有古可智,文案不传,然义理不消,则必有此言,必无所得”(《学理窟义理》)。 据此,在整理道统时提出“《作者七人》、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、尧、舜、禹、汤、制法兴王之道”。 (《正蒙作者篇》)讲述“作者七人”、“论语宪问”。 张载认定伏羲、神农、黄帝也是“制法兴王之道”的创始人,同样把他们尊为圣人。 可见他眼中的道统,不仅包括儒家文化以前,也包括其他优秀文化以前。 因此,张载想要继承的“绝学”,包括儒家学在内,包括整个中华学术文化在内,从以前就流传了下来。 他还宣言说:“一首歌即使唱了这首绝学,动辄也想一劳永逸。” 张载继承了《绝学》,其着作立说的文案是“有六经未载,圣人不说”(范育《正蒙序》),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。 他系统地探讨了“大道精微之理”(范育《正蒙序》),为儒家构建了极具创造性的天人哲学体系。 张载以“为了圣继绝学”的实践为典范。

“光明日报”

图片来自互联网

第四句“为万世开太平”。 [/s2/]实现天下“太平”是周、孔以来儒家追求的社会政治理想,对北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 当时,“太平”一词很流行,朝野关注度最高的议题是天下太平。 因此,以欧阳修、范仲淹、李逵等为代表的政治家和思想家,向朝廷提出了“太平”的方略。 为了实现“太平”的理想,张载付出了多方面的努力。 首先是其文化方面的努力。 面对佛的挑战,张载与其他以儒学复兴为己任的学者挺身而出,“排除邪说,有理有据”(范育《正蒙序》),努力为社会太平秩序奠定思想文化基础。 其次是其政治方面的努力。 在《横渠先生行》中,吕大临先生对自己的老师张载说:“慨然以三代之治为意,望路相见。” 张载自己解释说“望道”是“望太平也”(《张子语录中》)。 这里的“道”是指以“王道”为宗旨的“治道”的原理。 结合对“太平”秩序的渴望,和对“治道”的渴望,主张“道学”应该成为天下太平秩序哲理的基础。 由此可见,张载对“太平”的思考并不局限于现代太平秩序,而是以更深的视野关注可持续发展的“万世”太平问题,这表明了他的远见。

“光明日报”

如上所述,横渠四文的理解不能脱离北宋的建国背景和理学家的问题担忧。 赵宋统治者要总结前朝长时间分裂的经验教训,重建政治秩序,而张载等理学家最大的关怀就是为社会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。 横渠四文不仅对张载自己一生抱负和理想的概括,而且在当时、后世和当代许多哲人志士身上也发挥着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,并不断发挥着作用。 (光明日报作者:林乐昌,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首席专家)

宝鸡信息网最新原创作品:

h5让你喜欢强国的学习

:贺雅楠

标题:“光明日报”

地址:http://www.bjyccs.com.cn/news/1105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