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2335字,读完约6分钟

“家里有一个97岁的老姑娘,上大学的儿子,家庭条件非常困难,张刚来我们这里后,筹措资金,修围墙,建羊圈,每个月还给我儿子生活费,不是亲人,现在我们养羊1.3万元 ’残疾人汪海平夫妇想起了张刚所做的事,非常感谢。

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、决战脱贫攻坚的一年。 国网宝鸡供电企业深入学习习大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,立足优质脱贫,落实硬核措施,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,积极打赢脱贫攻坚战。 像张刚这样的驻村援助干部,也不过是宝鸡供电企业扶贫支持中不可缺少的缩影。

自主地作为实践责任

- -年农网工程建设单项工程531项,投资3.36亿元。 优化网架结构,改造旧设备,消除安全隐患,保障相关贫困村通电率、贫困户通电率均达到100%。 宝鸡供电企业获得年度驻村联户扶贫省级单位考核优秀等次单位,驻村职工队长张刚获得“年陕西省扶贫运动坚创新奖”。

从2007年开始,国网宝鸡供电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和省份号召,进驻下寨村开展扶贫帮扶工作。 下寨村地质差,基础设施薄弱,村民经济收入低,经过前辈几年的努力,村里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。

年7月,时任国网宝鸡供电企业电力企业副总经理的张刚,以共产党员身份,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自愿报名,接过前辈接力棒,担任省级贫困村——扶风县天度镇下寨村第一书记,担任驻村职工队长。

村子泥泞的土路、穷人家里面已经倒塌的围墙、艰难的群众阴暗的眼神……面对这种情况,张刚决心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,让村子里艰难的群众过上好生活。 于是,他逐户摸底调查,视困难群众如亲人,以驻点村为故乡,用身体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。

克难攻凝心凝聚力

做好扶贫工作,“关心”是第一步,真心能否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,直接决定了脱贫的质量和成效。 在每天的访问中,张刚抓住寨村的村情,白天做着“走、做、说”,晚上做着“读、写、想”的工作。 “去”就是入户看看实际情况。 “做”就是争项目抓产业“说”就是讲政策传递技术。 “读”是读政策学理论,“写”是写日记写心得。 “想”是谋求快速发展的探子。 六字将扶贫事业连成一条绳子,对事业队和村两委面临的许多复杂事业具有潜力,也有方向。

与下寨村的实际村情比较,张刚还提出了“点、线、面”的综合立体合作构想,成为战胜贫困之战的有力武器。

以“点”为核心的精确措施。 选择急需帮助的17户,采取一对一包扶方法,以1户1策、1人1策、扶智扶志、“造血”为主。

以“线”为中心进行对症治疗。 与贫困者依法治标、对症下药相比,发挥驻村职工队伍和包扶支部两大作用,通过筹集扶贫基金、开展劳务介绍等途径达到脱贫目的。

以“面”为中心的综合措施。 全力开展扶贫,发挥贫困家庭彻底销售高质量农产品的电力人的特点,协助村级光伏电站开展运维,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,实现从“输血”向“造血”的转变。

扶贫先助志,致富先治心。 张刚驻村以来举办了6期农业技术知识讲座,入户讲解政策、物种养殖知识1800余次。 在他的诱惑下,154户贫困户实现外出打工就业127户,快速发展特色种植65户、养殖产业12户,5户从事个体经营,基本实现了“一户一就业、一户一产业”的双重保障增收模式。

年末,下寨村整村贫困发生率从最初的11.14%下降到0.84%,如期实现了全村的脱贫。

村民生活好了,思想开阔了,富裕了,建设小康的积极性也更高了。

向胸中倾注巨大的爱

“为了寨村困难的群众,我豁出性命也没什么。 ”

张刚是这么说的,但就是这么做的。 他把困难的群众看成亲人,把下寨村看成自己的家。 两年来,他记录了扶贫日记300余篇、10余万字,不仅记录了张刚的日常工作,还记录了他与“亲人”的感人故事。

年初,为了实现扩容村太阳能发电站的20千瓦,张刚多次往返于西安、宝鸡之间,进行了手续、对接项目。 电站扩建后,每年收入增加3万多元,光光伏发电一项就能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多元,但张刚自身因操劳过度而患上了严重的滑膜炎。

年8月9日,收购贫户史军林鲜桃时,卡车突然移动,驾车数的张刚严重坠地,左跟腱断裂,但他本该卧床静养半年,却因实在无法安心工作,未痊愈返回贫困线,脚伤

帮助穷人,怎么把自己变成残疾人的? 妻子总是默默流泪,家里没有人,孩子不能上学,但这个男人把全村困难的群众当作亲人。

淳朴的村民总是用笑容和大拇指表达对张刚的感情。 在他们心中,并不是把张刚当作最亲近的人。

多个举措并行胜负小康[/s2/]

全村摆脱贫困后,张刚并不满足,立足于下寨村的长期快速发展,认真考虑建立适合本村的“内生动力系统”。 他和村两个委员会班子提出“扶贫”的从业思路,一方面扶贫,引导群众快速发展特色养殖、种植,走农业集约化经营之路。 单手抓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,提高村集体为人民服务、投入公益事业的能力,巩固脱贫成果,提高脱贫质量。

目前,下寨村产业发展迅速,呈现出苹果、甜柿、红薯种植、小麦育种“四箭齐发”的局面。 建成1个120千瓦光伏电站和生态养殖场,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。 第三村集体公司投资25万元的甘薯粉条加工厂正在建设中,年7月底建成投产,拥有贫困87户,设有公益岗位15个,人均收入超过千元,具有脱贫致富作用明显。

为了结束决赛切实完成脱贫的目标任务,张刚紧紧围绕第一书记的五大职责,全面提高村级治理水平,努力造就“永不走”的员工。 然后,按照“产业繁荣、生态宜居、乡村文明管理比较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要求,编制寨村长时间快速发展规划,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。

人生中最清晰的足迹,往往留在最泥泞的路上。 张刚拖着病腿,发扬继续不怕苦不怕累连续战斗的作风,奔走于扶贫村的沟沟坎,让党旗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前沿。 (陕西日报)

:汪妍

标题:“国网宝鸡供电企业:志胜贫困拔穷根 智汇合力奔小康”

地址:http://www.bjyccs.com.cn/news/1508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