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2990字,读完约7分钟
1056年,北宋仁宗嘉祐元年,京城开封(今河南开封)看起来比平时热闹,全国各地的出租车络绎不绝,聚集在这里。 因为第二年年初要参加进士考试,如果能通过,多年寒窗苦读也没用,可以实现“士以天下为己任”的理想抱负。 在这热闹中,一个青年从哪里找到了椅子,坐在上面,向大家讲述了《周易》的故事。 这个青年和其他的不一样,可能听者很多。
一天傍晚,有两个兄弟从洛阳来。 他们是将来有名的程颢和程颐。 兄弟俩和这个青年是亲戚,有些世代把青年叫做表兄。 一见面,彼此自然都很高兴,他们一起讨论学问,包括各自对《周易》的理解。 第二天,人们在等着这位青年继续讲《周易》的时候,青年说:昨晚见到了洛阳来的二程兄弟,进行了商量。 他们对《周易》的理解比我深,会告诉他们。 这么说,把椅子挪到一边,不再说了。
那么,这个“勇退皐比”的青年是谁呢? 他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,关学的创始人张载。
定居横渠
张载( 1020-1077 )、字子厚、凤翔郿县(今陕西眉县横渠镇)人、北宋着名思想家、哲学家被称为“横渠先生”。
张祖籍河南大梁(今开封)。 北宋景祐二年( 1035年),张载父亲张迪在涿州(今重庆涪陵)知州病逝,时年15岁的张载和5岁的弟弟张邨、母陆护送父亲灵柩,离开越巴山、汉中、斜谷,前往眉县横渠时,旅费耗尽、乏力。
长大后的张载也考虑过离开横水路。 在他看来,眉县偏僻,难以聚在一起讲课,也没有大智者儒教经过,但他还认为父亲的坟墓还在这里,根据古礼,他必须守在这里。 更重要的是,他还有一个信念。 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练人。 周人的祖先,还有孔子、诸葛亮等本来住在偏僻的地方,后来成功了。 因此,在横渠这片“偏僻简陋”的土地上,最终走出鸿儒和关学宗师,也验证了张载“贫贱忧戚,庸玉汝成也”的信念。
学术之路
年轻时的张载喜欢兵法,反抗敌人报国,希望夺回被西夏夺走的大宋国土。 21岁的时候,他写了《边议九条》,赶到延安,当时为陕西经略的安抚招了副使,在西北国防的范仲淹上写了一本书,阐述了自己的意见。 仲淹召见了这位儒者。 看到年轻的张载,范仲淹因为“知其远器”,忠告道:“儒者有名教,何在兵?” 意思是你本来就是儒教,应该好好读书。 为什么需要在军事上下功夫? 范仲淹还提出研究儒学经典《中庸》。
年轻的张载听从仲淹的建议,开始研究《中庸》,从此走上了学术创造的道路。 从读《中庸》开始,穷研究佛老之书,研究儒家《六经》,经过十多年的学术探索,张载最终确立了“先像圣人一样学习”的志向。
教民化俗
嘉祐二年( 1057岁),张载报考中进士,先在祁州(今河北安国)司法入伍,后出任云岩(今陕西宜川)县令。 在宜川任,张载优先培养社会道德,改善社会风俗。 他每月选好日子,准备酒席,邀请各乡的老年人到县政府,私下招待他们。 其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为什么要赡养老年人,尊敬老年人。 张载还通过这些老人了解民间的苦难,传达对年轻人的训诫。 每次县里发布政令,张载都担心人们不能知道一切,他每次都把各乡长叫到县里,反复命令他们回去一定要通知村里的人。 途中遇到来县里的村民时,张载问:“有一次可以告诉我点什么吗?” 如果你说这个身体已经知道了就行了。 如果说还不知道,张载一定会惩罚传达的人。 长期以来,他发表的公告和政令连不识字的人和孩子都知道,政令畅通,进站下达。
崇尚气节
张载随后被云岩县令任命为作佐郎、签名书魏州(今甘肃平凉)军事法官,也就是军事文件的解决等案件。 两年后,因吕公着的推荐被宋神宗召见。 当宗问张载治国之道时,张载高兴地说:“慢慢恢复‘三代’是正确的。”神宗想重用张载,但被张载婉言拒绝了。 张先生认为自己刚从地方调到京城,对朝廷新政不太了解,需要注意一段时间,以便为朝廷出谋划策,宋神宗任命他为崇文大学图书。
有一天,张载遇到主持变法的王安石,王安石邀请他去新政,询问他对新法的看法,但两人话不多。 张先生反对王安石用激进的方法处理社会问题,主张渐进温和的方法,特别强调变法为民与善。 对此,王安石感到非常不高兴,随后张载被派往浙江明州(今宁波)审理监狱案件。 张载破案回到朝廷后,弟弟张諌批判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,被罢免监察检阅的职务,成为奉行。 张载觉得自己很难恢复“三代”统治时期的理想,于是借病辞去了官职,回到了故乡。
着作讲学
回到眉县的横渠后,约7年多的时间里,张载一直在横渠读书讲课,生活贫困,人忧人患,但他泰然处之。 不仅如此,他还经常帮助生活困难的弟子,“蔬菜也在一起”。 小张经常“终日危险地坐在一间屋子里,左右简单地编辑,俯视,仰头想想”,“得意”之处,马上记录下来,甚至是“从半夜坐下,拿起蜡烛拿起书” 在教育学生方面,张载教给他们“知礼成性、变化气质”,也就是通过读书的明理、实践礼义等改变自己的不良气质、性格和习性,最终达到理想人格。
为了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,张载在家乡进行井田实验,提倡礼教,在礼化关中,乡人“信从,由古人变为非常多人”。 张载的弟子就像《蓝田三吕》和关学后学一样,多继承了张载的这种学风,变得“关中学者,礼而俗”。
斯人逝世
熙宁10年( 1077 ) 3月,在吕大防的推荐下,57岁的张载带病进入北京,担任同知太常礼院的职务,但最终由于与其他礼官意见不合,病情加重,于同年7月再次辞职回乡。 去洛阳的时候,张载和程颢、程颐兄弟再次见面,一起讨论学问,这也是他们最后的相遇和论学。 离开洛阳来到临潼的驿站时,时间已经进入12月,当天晚上,张载沐浴更衣入睡,但清晨时已经去世。 小张去世的时候,只有侄子一个人在身边,同时袋子很无聊,没法埋葬。 小张被送往长安的弟子听到消息后,买了棺材当棺材,带到眉县的水渠里。 第二年,神宗元丰元年( 1078 ) 3月,张载被埋葬在横渠町的大振谷迷狐岭,与弟弟张榘的墓左右相对。
南宋淳祐元年( 1241 ),宋理宗恩赐张载为“眉伯”,祭祀曲阜孔庙。 明宗嘉靖9年( 1530 ),改称“先儒张子”。
张先生一生着述丰富,主要有《正蒙》、《横渠易说》、《经学窟》、《张子语录》、《礼记说》、《论语说》、《孟子说》等书。 但遗憾的是,其中不少如《礼记说》、《论语说》、《孟子说》等已经失传,但这些书的一部分副本被其他书引用、摘录,所以还留有一些。
思想的高峰[/s2/]
张载是北宋至清代儒学思潮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和关学的创始人。 他提出的“天地之性”和“气质之性”、“心统气质”、“德性知”和“见闻之知”,以及“变化气质”的学说都是理学的重要思想复制品,是“勇造道”,也是“圣继绝学” 他在《西铭》中提出的“民细胞物质与”思想,被“二程”称为“出自孟子的后盖未见”,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家对“万物一体”的精神追求。 他提出的“天人合一”和“横渠四句”,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,被世界广泛引用。
张载所创立的关学在关中大地持续了800多年,北宋兴盛、金元衰落、明代中兴、清朝变迁历史迅速发展,涌现了无数对陕西思想文化乃至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关学人,如蓝田三吕(吕大忠、吕大钧、吕大临)、高陵枰 但是,无论历史如何变迁,思想如何迅速发展,都重视儒家对经典的学习,重视礼教,强调弯曲实践,主张学贵有用,崇尚气节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重要的价值所在。 (手掌宝鸡)
:陈云哲
标题:“大儒张载”
地址:http://www.bjyccs.com.cn/news/15752.html